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我国应当加快构建统一国内大市场,再以更加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激励自主创新;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经济网络的关联性,提升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紧密度,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扩大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加快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释放我国市场的需求潜力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我国虽然具有庞大的人口规模,但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收入差距过大限制了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培育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释放。应当加快完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收入分配体系,以深入挖掘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手段的调节精度,避免影响财富创造的积极性,降低再分配成本。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的就业、收入和消费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
同时,市场分割化和碎片化是导致国内经济循环不畅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当通过市场机制改革打破地方市场分割,消除要素流动障碍,加快建设统一国内大市场。一方面,应当加快实现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向功能性产业政策的转型,减少地方政府恶性竞争引致的区域市场分割。另一方面,大规模市场形成的集聚效应,是以要素自由流动为条件的。应当降低要素流通成本和摩擦成本,打破要素流动的障碍与壁垒,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数据和环境要素的定价机制,实现要素合理流动,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以市场统一化程度的提高,保障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的培育,以便充分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二是疏导大规模市场诱致创新的制度性梗阻,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创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说明我们不能完全以国际市场需求为依托,应当坚持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强调超大国内市场需求对企业原创性创新和颠覆式创新的引导作用,打破模仿式创新窘境。将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能够有效转化为自主创新的利润,并强化企业自主研发动机。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基础,分散企业研发创新风险,增加创新资源投入。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强化研发主体和消费者的学习互动效应,营造创新容错氛围,优化创新试错机制,提升创新成功率。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政府顶层设计作用,及时甄别市场规模变化,适时推动创新战略方向转变,因业因地制宜,调整创新战略强度。应当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制约创新模式转变的体制障碍和制度藩篱,完善有利于保护创新成果的产权制度、研发人员的绩效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以激发研发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潜力。
三是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我国企业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强化技术掌控地位。虽然我国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且拥有全球最齐全的产业门类体系,依靠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也能够实现自我循环。但产业链布局大而不强,部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短板明显,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断链脱钩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
一方面,应当坚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增加对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和技术转移,加强与这些国家的技术经济联系,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进一步高水平开放,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增强我国产业链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联系的紧固性,围绕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激励企业创新离不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应当通过制度型开放,完善能够与国际标准衔接的规则体系,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动企业深度嵌入全球创新链网络,锻造产业链长板,培育技术创新优势。
具体而言,对于那些拥有驰名品牌的大型企业,可以依托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虹吸全球创新资源;而对于大型的生产企业,可自主研发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创新的市场规模优势,突破技术障碍,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技术掌控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型企业沿产业链上下游,通过对外投资和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进一步强化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上的话语权和市场主导地位,提升其制定规则和标准体系的能力。引导中小企业朝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可以依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针对某类产品或某个生产环节进行技术创新,扩大其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争取成为全球范围内某一特定领域的领导者。
编辑:李欣茹
责编:马铁泉
审核:陈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