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研究生是青年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一年多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省委书记张庆伟日前在主持我省新当选院士和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座谈会时强调,要大力发现、培养“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培养更多科研后备军和有生力量。
如何切实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推动湖南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
周俊武 李超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需要大量人才尤其是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湖南是研究生培养大省,近年来全省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均以16.3%的增幅在高速增长。目前,我省研究生培养单位共有24个,在籍研究生98240人,其中博士生16494人。全面提高我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符合现代化新湖南建设所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主动对接人才需求创新研究生招考机制
对接人才需求配置招生名额。围绕现代化新湖南建设需要,结合《湖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研究生招生应向我省急需、重点、优势学科专业倾斜。比如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优势或新兴产业专业,焊接工程、液压专业、人工智能等急需学科专业,可适度增加招生名额。
对接人才要求创新招考方式。各培养单位在选拔过程中,可适当调整专业知识笔试与综合能力面试权重,对通过初试的考生开展多元化考核或考评,重点考察其思想品德、通识知识、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全面评估其专业基础、应用能力、科研实践背景、培养潜质。
(开云电子app·(中国)官方网站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图片来源 开云电子app·(中国)官方网站)
对接人才需求提升生源质量。高校应紧扣我省为打造“三个高地”而实施的“八大工程” “七大计划” “九大行动”,大力提升相关专业研究生生源质量。应创新研究生招生宣传,充分吸纳省内外优质本科生,尤其要做好省内高校拔尖基地班的研究生推免工作,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储备高质量人才。
激发人才政策活力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
对标人才政策,引导研究生对标政策明确科研目标。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及时全面了解湖南各地各层面人才政策,并依据区域特色、职业需求与专业特色制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研究生培养应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现象,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在现代化新湖南建设中的定位,精准制定职业规划。
吃透人才政策,鼓励研究生顺应政策增强科研能力。各培养单位和研究生应准确把握各类人才政策对研究生知识能力与科研创新的新要求,深化导师因需施教、因材施教,鼓励研究生深入学习交叉学科课程、关注科研难点与前沿问题,激活研究生跨学科思维及科研潜能,促进其个性化发展、成长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用活人才政策,推动研究生匹配政策助力科研创新。《长沙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人才集聚发展若干措施》、“长沙人才新政22条”等人才政策带来了资金、项目、市场等红利,应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与“杠杆”效应,推动研究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匹配人才政策,制定详细科研计划,将自身优势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对接起来,助力科研创新。
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建立全员协同评价机制,助推多元教育主体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按照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基本要求,将党组织评价、导师评价、辅导员与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实习单位评价等引入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多元教育主体协同评价,推动构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多元协同育人新格局,促进科教融合、产学研结合、跨学科育人新机制形成,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现代化新湖南建设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
建构全过程评价机制,促进各培养环节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认真落实《开云电子app·(中国)官方网站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将教育培养质量评价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既有阶段性评价,又有连贯性评价。高度重视并切实把关课程教学督导、学位论文撰写等关键环节,大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让创新引领与助推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优化全方位评价机制,实现多维度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以人才培养成效、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关键要素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导向,找准我省服务“国之大者”的位置和比较优势,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投身社会治理、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标杆性成果为重要标准,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采取分类、差异化评价。结合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创新评价和多维评价,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研究生评价体系,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精准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开云电子app·(中国)官方网站基地特约研究员)
建设一流导师队伍
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毛新志 唐婷
研究生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嘱托。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导师队伍,切实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加强导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
促进研究生优良学风形成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研究生导师的师风师德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感染学生,这就要求导师们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
以师德考核“打头阵”。师德师风是评价导师队伍的第一标准,研究生培养单位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要求,并制定《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具体实施办法,推动师德师风常态化长效化建设。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大对失德研究生导师的惩戒力度,让导师们心中“有根弦”“有底线”。
以先进典型“引领示范”。注重宣传典型,让导师身边“有榜样”“有标兵”。培养单位应选好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酵母”和辐射作用;讲好师德故事,广泛宣传优秀导师的先进事迹,营造争当师德师风楷模的良好氛围。2018年起,我省研究生学会每年组织开展全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评选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师生互动促优良教风学风形成。师风师德与学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应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导师与研究生互动的全过程,在学术科研、课外生活与职业发展中强化政治认同与价值共鸣。应大力开展形式多样、鲜活向上的师生互动活动,融洽师生关系、升华师生情感,培育“师护生、生爱师”的师生成长共同体,促进学生传承与弘扬优良学风。
落实导师队伍责任制
增强研究生科研素养
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需要强化导师责任制、落实导师育人职责,让导师“眼里有岗位,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真正成为研究生培养的“质检员”和“守门员”。
加强导师遴选管理,明确导师权责关系。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数量不断增长,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为此,应实行进退有序的岗位动态管理,启动导师队伍动态管理机制,坚持优胜劣汰,遴选出政治立场坚定、责任感强、教学科研能力突出、关心学生成长的研究生导师。
构建导师协作制度,增强协同育人效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推动教学、学科、科研一体化,须打破研究生导师“单打独斗”模式,推动部门、校院与人员的协作、各方资源的整合,主动适应研究生教育开放性、协同性和国际化的时代要求,实现培养工作“有平台”、教育“用巧力”。近年来,我省加强学位点之间、学科之间、导师之间协同育人,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改革导师考核机制,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不同学科的目标定位、发展特色,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在“破五唯”背景下,应将师生考核与评价的分类指导、政策制度、指标方法等综合起来考量,将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导师考核的最核心指标,重点培育研究生创新思维与科学素养。
优化导师教研环境
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是导师队伍的重要诉求,是实现研究生教育深层次变革的基本前提,也是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要保证。
积极构建公平合理、严格规范的制度环境。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及各级教育部门都印发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落实制度要求、优化教育环境,就要尊重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的基本规律,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大力营造改革创新、潜心问道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深刻影响着研究生导师们的价值观、职业态度和自身发展。社会各界与培养单位应怀包容之心爱护教师,细致关心研究生导师特别是青年导师们的生活状态,支持他们的事业发展。导师与学生应坚守“追求理想、探究学术”的人文精神,心无旁骛地专注教学与科研,让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
持续优化教学相长、教研互动的内部环境。应注重构建学习型、创新型导师团队,推动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有效营造“教学导科研、科研促教学”的局部环境,在探索开放式、互动性、一体化教研新模式中,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
(作者分别系开云电子app·(中国)官方网站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开云电子app·(中国)官方网站基地特约研究员)
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机制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谢旖隽 罗忠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开云电子app·(中国)官方网站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研究院同声传译训练室研讨。图片来源 开云电子app·(中国)官方网站)
研究生是青年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目前,我省已拥有与全省经济总量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形成了与产业发展需要相对应的学位授权体系,一批学科站到了全国甚至世界一流行列。面向未来,我省研究生教育应以高等院校为系统整合中心单位,进一步积极协同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和社会公众等各方主体,整合社会力量和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参与研究生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多主体、多维度、多要素互动,提升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为现代化新湖南建设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完善政社企校多主体协同机制
打造研究生人才培养载体
促进完善政府、社会、企业及学校之间的合作,形成多主体协同、机制灵活、功能互补、丰富多样的研究生培养载体。
建立健康完善的政府调控制度机制。在宏观上,政府运用政策、法规、氛围营造等手段对产学研及相关主体进行调控,以保证协同培养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微观上,政府以经费投入、税收减免、招生计划等为杠杆,直接参与各方主体的协同培养工作。
塑造全面有效的社会联动保障机制。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可为研究生培育提供良好平台和动力支持,可有效补充行政举措、调动各类社会资源,为研究生培育提供包括社会支持、社会辅导等在内的全面服务,构建有效的保障体系。
构建学以致用的校企融合践行机制。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上,坚持“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秉承互利性、行业性、多样性、长效性等原则,开展范围广、规模大、层次高、内涵深的校企合作共建, 形成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校企融合模式,比如“企业大学计划”“专业教改特区”与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等。
创新跨学科多维度协同机制
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平台
在大力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培养既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深化我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以跨学科导师团队为核心,坚固平台“骨骼”。组建融合校内外、国内外一流师资的跨学科导师团队,积极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考核评价与学位授予机制,培养具有跨界视野的复合型研究生。
以跨学科课程内容为实体,强健平台“脏器”。优化课程结构,推进跨学科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共享,统筹多学科培养资源,“量体裁衣”地对研究生实施个性化培养。
以跨学科学术交流为渠道,打通平台“血脉”。加大投入,营造跨学科学术交流氛围,把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作为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精心组织,加速跨学科国际化培养进程,积极探索研究生跨学科国际化培养路径。
创建教学多要素协同机制
探索研究生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应突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努力实现培养方案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体系与科研能力对接、培养目标与资质认证对接。研究生教学应致力于“教学多要素协同、全程参与”,打造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课程体系模块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着力打造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并按模块组织教学与管理,推进研究生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教学与实务的双向奔赴。
促进实践教学具体化。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是实践教学具体化的核心理念。实践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接地气的一环,备受关注。为此省内不少高校一直在积极探索,比如开云电子app·(中国)官方网站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团队倡导“开放式”教学,积极加强社工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构建“课堂、社区、机构”多方共建的实践平台,研究生教学效果深受社会肯定与好评。
实现评价体系多样化。充分注重学习评价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进行多样化考核,包括专业基础考核、课堂交互考核和实践创新能力考核等内容,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全过程化、评价结果实效化。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开云电子app·(中国)官方网站基地特约研究员)
多维并进,深化研究生思政课改革
伍屏芝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这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也为研究生思政课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与目标引领。
找准着眼点,培育心怀家国者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研究生是当代青年中科学文化素质最高、最具创新潜力的群体,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过程中“挑大梁”“唱主角”。
立足新起点提高站位。应讲清楚当代中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讲清楚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状,引导研究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找准前行方向、关注战略全局、抓住时代机遇。
锚定新目标导航理想。应讲清楚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讲清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用中国梦引领研究生的青春梦、成才梦,用理想照亮研究生的人生之路、未来之路。
拓宽新视野涵养情怀。应讲清楚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优势,讲清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原则、重大立场和重大利益,突破“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小学问”,做好视野宏大、胸怀远大的“大文章”。
搭建制高点,打造教师共同体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在国民教育体系顶端办好思政课,必然要求教师队伍更具高端性。
遴选“大先生”。选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深、见解透、成果精确有大本领,做研究生为学为人示范确有大境界,培养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确有大智慧的专家学者,担任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凸显思政课教师专业性。
组建“大团队”。跨学科组建专职教学团队,融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背景于一体;跨领域组建专题教学团队,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甚至自然科学领域聘请对相关问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客座讲授,形成专兼结合、优质稳定的教学团队,增强其专门性。
打造“共同体”。本科生思政课普遍有专门教研机构负责,而研究生思政课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省仅有三所高校对研究生思政课设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研究生思政课也应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置专门教研机构、制定教研制度、开展教研活动,实现教学资源互联互通、教学方法互学互鉴,培育教研共同体,提升课程资源的共享性。
抓好结合点,突破学科壁垒
面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研究生组成的思政课堂,要达成预设的课程目标,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求新求变,突破学科专业局限,让坚定理想信念成为“终身课题”。
在理论融合上做文章,实现学理型教学。教师应将自身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从教学体系上实现系统融入,从重点热点切入实现深度融入,从研究生思维特点出发实现精准融入。通过理论解读和问题解决培养研究生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又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研究生的学术探讨、学术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在专业结合上下功夫,实现分众式教学。思政课教学在专题选择、案例安排上应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结合,比如对理工科研究生多结合世界前沿科技,对经管类研究生多联系经济主战场,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多解读国家重大需求,对生物医学类研究生多顾念人民生命健康,引导研究生用最熟悉的“专业思维”分析思政问题、解决思政问题。
夯实落脚点,优化实践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研究生思政课应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有机融合作为落脚点,为此须优化实践教学。
(开云电子app·(中国)官方网站开设《红色中国》思政课。易禹琳 董飞 摄影报道)
精准把握实践问题。积极引导研究生将实际问题升华为思考主题、把思考主题转变为研究课题、把研究课题落实为学习专题,使“问题-主题-课题-专题”相互贯通。
精心安排实践过程。引导研究生将问题意识与价值导向相互融合,立项研究;将理论探索与方法指导相互结合,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记录过程、撰写研究报告;组织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成果展示、交流反馈、成果推荐等,按“认知-体验-反思-提升”步骤助推研究生知识进阶。
精细优化实践考评。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研究生课程评价体系,确定“路线图”、绘好“时间表”、下达“任务书”,使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更明晰、过程更规范、实效更显著。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开云电子app·(中国)官方网站基地特约研究员)
切实提升湖南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水平
刘茜 刘梦念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切实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水平,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人才,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应有之义。
目前,湖南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020年,全国境外留学率湖南高校仅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排在百强之列;在国际合作办学中,全国有研究生国际办学机构73家、合作办学项目249项,其中湖南研究生合作项目仅2项。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和研究生国际竞争力、为现代化新湖南建设培养适配人才,是我省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大力推进国际化和本土化交融,彰显湖南特色。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我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逐渐向纵深发展,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全球范围的互鉴、多元文化的融合。
(长沙举办“海纳英才·智汇长沙”留学人才专场招(云)聘活动,远在海外的留学生可通过长沙市人才集团开发的“直聊”工具,与企业进行远程云端面试。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行 通讯员 黄辉 摄影报道)
基于此,一方面,我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应基于本国和本省发展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和发展定位,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理念。既面向世界积极主动吸收国际先进知识,又立足本土把“湖湘特色”“中国特色”融入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在培养宗旨、培养目标、战略规划等方面体现出“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的交融;另一方面,应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国际化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国际前沿讲座,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科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国际化意识。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服务祖国根植到研究生的国际化理念中。
——积极主导国际化课程开发与研究,建立湖南方案。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获取系统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国际化课程是各国高校应对全球化、培养国际化人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省高校应针对本省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开发和设置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培养适配高新科技的人才。
一是将建立培养适配人才的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纳入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二是鼓励与国(境)外合作机构共同编制课程,建立融合中外知识、体现最新成果、符合湖南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国际化课程;三是聘请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建立研究生国际化教学团队;四是建立健全我省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的管理体系和教学监督制度,对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等进行监督和评价,确保研究生国际化课程质量。
——积极开辟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新路径,走出湖南道路。
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环境共同影响下,我国原来主要的教育国际化合作伙伴如美英日等国对我国采取严格限制措施,导致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面临新的挑战。我省高校、研究生培养机构应调整国际化思路,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化合作伙伴。
一方面,应大力推动研究生教育“本地国际化”,把国际先进教育资源引进来。我省高校可通过校际合作,建立国际学术合作平台,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模式进行精准的短期研究生学术培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可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区,为国际办学提供政策支持,吸引国际著名高校到我省开办分校;另一方面,应积极寻找新的国际合作伙伴,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范围。鼓励我省高校、研究机构向教育交流合作政策更友好的国家和地区寻求合作,比如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支持省内有实力的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境外办学和研究生教育合作项目。
——着力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导师队伍,凸显湖南风貌。
兴教必先强师。高水平国际化导师队伍是构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助力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量。
一方面,鼓励本土教师国际化。继续推行出国研修、考察访学等项目,鼓励本土教师与国(境)外高水平学者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活动,增加本土教师接触世界前沿理论的机会,拓展其国际视野;另一方面,我省高校和研究机构应抓住当前海外高层次人才回流的大好时机,把国际认可的高水平专家“引进来、留下来”。注重海外归国教师本土化,鼓励海归教师挂职锻炼,引导他们深度了解中国现实、深刻体察湖南省情,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开云电子app·(中国)官方网站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