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安 杨卓
日前召开的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勾勒出三湘大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经济意义上的振兴,也要有精神层面的振兴。湖南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拓展湖湘农耕文化走出去新路径,对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湖湘文化对外传播影响力、推动湖南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具有重要意义。
融入华文教育,推动湖湘农耕文化走出去。在推动中华文明融入世界的进程中,面向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万名华侨华人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湖广熟、天下足”,彰显了湖湘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华文教育理应成为新时代推动湖湘农耕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一是跨越华语教学与文化传播、学术研究之间的隔阂,打破文献层面理论宣讲和物质层面标本展示的瓶颈,促进华文教育与湖湘农耕文化传承、乡村扶贫与环境治理经验推广等有机融合;二是坚持贴近性、具象化、接地气,通过对湖湘农耕文化中语言文字、集体记忆、价值观、民俗节庆、传统技能、信仰禁忌等符号进行重构、整合和调整,融入“中国概况”“中华文化”等华文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架构中;三是发挥广电湘军、出版湘军优势,加快《湖湘农耕文化》《湖湘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书籍、画册和影像作品的研发出版,大力传播湖湘农耕文化和新时代湖南“三农”工作新气象。
依托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湖湘农耕文化走出去。随着5G和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发展与推广应用,李子柒、阿木爷爷、滇西小哥等一批传播中华农耕文化的优秀代表在YouTube、Facebook、TikTok等海外社交平台上收获了数千万粉丝,创造了中华文化高质量走出去的新奇迹。推动湖湘农耕文化走出去,一方面应在扎实做好湖南地区农业文化、民俗、农技的素材采集、拍摄剪辑基础上,依托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等文创基地,充分运用新技术,将醴陵陶瓷、安化黑茶、水晶湘绣、浏阳烟花等湖湘农耕文化资源,制作成为境外受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微电影、纪录片、动漫、游戏等文创产品,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建立起跨时空的共同体验场景;另一方面,应加快湖湘农耕文化电子化、直观化、共享化的虚拟仿真平台建设,培育农耕文化网红主播,推动线上直播+线下展演相结合,全方位提升湖湘农耕文化数据抓取、内容生产、内容分发与传播辐射等方面能力,充分释放非遗物质载体效能,实现湖湘农耕文化数据化存储、可视化呈现、便捷化传送,让湖湘农耕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扩大走出去的覆盖范围。
借力文旅融合,推动湖湘农耕文化走出去。“观文品史、体验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主要出游目的。借力文旅融合,湖湘农耕文化才能彰显魅力、走向世界。一是打造一批精品项目。我省应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内涵,以各类节庆、赛事活动为契机,对全省传统村落、特色古镇、民族村寨、古建遗存、特色风貌等与农业文化遗产、农业特色产业小镇、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实行联动开发,建设一批国内外叫得响的“湘”字号文旅精品项目,比如长沙铜官窑、隆平水稻博物馆、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汨罗国际龙舟赛、农博会等项目,使湖湘农耕文化春风化雨沁入游客心中。二是推出一批精品线路。挖掘原生地域文化资源,推出韶山至井冈山红色旅游(铁路)专线、炎帝陵、山背梯田—雪峰山大花瑶景区、新化紫鹃界梯田、安化茶马古道、环洞庭湖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区、大湘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等。三是研发一批文创产品。整合资源、因应市场,设计制作一批创意与实用性俱佳、富有湖湘农耕文化元素的文创精品。比如水晶湘绣、女书扇面、马王堆养生香囊、齐白石鱼乐图茶具,以及有以湖湘农耕文物为原型打造的萌酷动漫形象的手机壳、化妆镜、手包、公仔等。这些文创产品,深受入境游客青睐,湖湘农耕文化也将随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分别系开云电子app·(中国)官方网站语言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湖南省中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