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文静)“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是援藏志愿服务队的宗旨,在援藏半年多的时间里,队员们时刻牢记宗旨以及校党委副书记周俊武“健康第一、纪律第一、形象第一、安全第一”的要求和嘱托,不畏艰苦,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用青春之光照亮了雪域高原。
2021年7月,湖南省援藏队向学校发函,意在招募两名援藏实习生。得知此消息后,左佳红和杨大学第一时间向学院提交了申请。“报名不是一时冲动,我们那会儿都知道去西藏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可是作为青年大学生,理应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去雪域高原支援发展,燃烧青春。”左佳红如是说。
经过组织部层层选拔,在罗文斌老师的指导下,我校援藏志愿服务队成立,并积极与湖南省援藏队对接。7月21日左佳红、杨大学最终踏上了前往山南的列车,开启了援藏之旅。
缺氧不缺精神
山南平均海拔370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紫外线强度却是内地的40倍,在高原开展工作比想象中的更艰难。因是第一次进藏,团队成员在低压、高寒、缺氧的环境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反,而左佳红反应尤为严重。“刚到援藏家园,佳红学姐一脸苍白、头疼欲裂、浑身乏力,援藏队领导赶紧喊来医生进行了输氧治疗才慢慢好转。”杨大学回忆当时的情况,仍心有余悸。
严重的高反没有阻止左佳红投入援藏工作中,她很快就克服困难、强忍着身体的不适,为援藏队的大小事务忙碌起来。援藏队的领导和罗文斌老师见她高反严重,叮嘱她以身体为重,不可过于劳累,可她总是说“我当过兵,身体素质好”,仍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我作为一个男生都觉得条件十分艰苦,而左学姐却默默咬牙坚持了下来,连休息日还看到她在 办公室插着氧气管工作。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着实令人佩服。”杨大学不禁感慨道。
援藏队安排左佳红协助负责队里的财务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这些工作十分琐碎,可不管是后勤接待、公寓维修、氧气供给、食堂协调、水电宽带等诸多事务,左佳红都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得到了援藏队员的交口称赞。尤其在数十次省部级领导进藏考察等重要接待活动中,她都出色完成了工作任务,做到了零失误零事故。“只有做好了后勤保障,让援藏干部们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更好地为西藏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艰苦不怕吃苦
援藏队安排杨大学挑起宣传工作的大梁,不仅需要撰写新闻稿件、制作宣传片,还要协助援藏队委运营微信公众号“湘遇山南”。“到山南后,我对西藏的发展以及援藏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把所看到听到的一切完美地呈现出来,不负援藏的使命。”
初到山南时,为了展示西藏风采和援藏成绩,工作队交给他一个任务——制作专题片“高原盛开芙蓉花”,并在陈列室展出。为了达到最佳的呈现效果,他经常熬夜至凌晨,图片一帧一帧修改,解说词一句一句完善,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他精益求精的努力下,专题片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制作精良,得到了队里的高度评价。
在山南的半年时间里,杨大学几乎每天电脑、相机不离身,为的是记录下每个珍贵的镜头,把感动人心的画面展现在公众的面前。一次活动中,为了展现守边将士的风采,杨大学坐了八九个小时的车来到了边境,用相机记录下了守边战士的真实面貌与生活。对于长途跋涉、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杨大学没有丝毫怨言,反倒很庆幸自己能有机会真切地与守边战士接触,这一次旅程让他对责任和使命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脚下的路。
除了环境的艰苦、工作的辛苦之外,远离家人、朋友而生的思念之情也常常萦绕在团队成员的心头,“看着班级群里大家分享生活中的趣事,自己却远在千里,心里还是有些失落的。”
即使偶尔失意、迷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团结向上的精神,竭尽全力做好各项工作。氧气含量低就少跑动,动作放缓一点,工作强度大那就学会“苦中作乐”。杨大学回忆道:“援藏队的领导很和善,对我们关怀备至,尤其是罗文斌老师,在休息日会带我们去品尝西藏的特色美食;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会嘱咐我们注意休息;在我们失落时,鼓励我们,给我们勇气和信心。”
海拔高境界更高
“很遗憾没有被选拔进藏,但我们希望支援西藏人民的心是相同的。虽然身在湖南,我们依然可以利用所学,为西藏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团队成员丁德孝、楚雪莲作为旅游学院的学生,虽然没能赴山南,但在导师罗文斌的带领下,参与了与西藏旅游相关的课题研究,为山南市旅游发展工作建言献策。他们参与撰写了《2021年山南市旅游景区(点)导游讲解员(寺庙解说员)培训材料》《开云电子app·(中国)官方网站山南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工作实施方案(建议稿)》《开云电子app·(中国)官方网站山南旅游客源市场调查问卷(建议稿)》《开云电子app·(中国)官方网站“抢抓‘十四五’机遇,大力推进山南市‘大旅游’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山南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议”》等一系列文字材料,这些材料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
如今,援藏志愿者团队还在等待着西藏人民的再次召唤。“在山南市的半年时间里,我们虽然经历了各种考验和磨难,但我们无怨无悔。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当问及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是否仍然愿意奔赴祖国的最西边,他们坚定地回答:“当然愿意!”
编辑:刘茵 冯振辉
责编:马铁泉
审核:陈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