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振辉 刘姣)7月8日至10日,由我校承办的第19届国际熊彼特学会会议(The 19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Joseph A. Schumpeter Society)举行。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5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共同探讨“技术进步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我校校长刘起军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会议由国际熊彼特学会主席、我校大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峣教授主持。
刘起军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简要介绍了我校和我校经济管理学科的有关情况。他说,在疫情形势复杂的大背景下,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此次会议是国际熊彼特学会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大会,将聚焦探讨如何从新技术革命中寻求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在各位专家的深入探讨和思想碰撞下,会议将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热点、新问题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举措,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进而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上,各位专家学者紧扣主题开展了学术演讲和热烈讨论。
欧阳峣指出,在全球经济长期增长低迷的背景下,应该遵循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增长的熊彼特范式,从新的技术变革中寻求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他认为有三个问题值得认真研究:一是研究当代技术变革的趋势和特征,以及怎样利用技术变革促进可持续的发展;二是研究当代发达国家技术变革效应,以及怎样通过新的技术突破实现新的增长;三是研究当代新兴国家技术变革路径,以及怎样通过技术创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傅晓岚教授剖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进而阐析了创新应对这些挑战的机制和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国际熊彼特学会创始人、德国奥格斯堡大学汉思奇教授指出,在当前的经济哲学中,“市场外部性”需要政府作为一种“修复引擎”来治愈市场失灵,而“气候政策”和“技术政策”是干预熊彼特经济的市场过程(气候政策)或创新过程(技术政策)的两种选择。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认为,现代收入增长的本质是经济结构持续创新的过程,包括了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和产业,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的经济基础设施软件和硬件。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和产业创新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并形成与先发国家的趋同效应。
在大会演讲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理查德•纳尔逊教授探讨了演化视角下的经济发展,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经济科学研究所米尔贾纳·拉多维奇·马尔科维奇教授探讨了个体学习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德国耶拿大学乌维•坎特教授剖析了技术变革时代的技术灵魂,清华大学陈劲教授剖析了创新与现代化的互动演化,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巴特·韦尔斯帕根教授梳理了经济学复杂性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李根教授分析了技术生命周期的经济学,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探讨了第六代创新的崛起,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玛利亚•萨沃纳教授探究了数据价值的政治经济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玛丽安•弗尔德曼教授提出我们正处于技术变革的中间阶段,意大利路易斯大学路易吉·马伦戈教授讨论了技术与组织的复杂性演变,华中科技大学张建华教授探究了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等收入陷进跨越,日本早稻田大学清水博教授阐释了促进就业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复旦大学寇宗来教授探讨企业家精神与中国奇迹的发现,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斯特凡诺•比安奇尼教授提出迈向数字化的可持续社会。
据悉,此次会议还安排了国际熊彼特奖的颁奖仪式和《牛津中国创新手册》新书发布会。会议共收到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稿论文116篇,内容涉及到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与结构转换、企业创新与绿色经济、知识经济与技术合作。
国际熊彼特学会(ISS)是遵循创新大师熊彼特的思想研究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转换的国际性学术组织,重点研究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动态转换,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创新研究学术组织之一。在2018年首尔大学会议上,我校欧阳峣教授当选为第19届国际熊彼特学会主席。
编辑:冯振辉
责编:马铁泉
审核:陈丽荣